行政诉讼法

bj03 2025-06-11 法律知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4月4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自同年7月1日起施行。本篇文章将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展开讨论,讲述它的概述、程序以及罚则。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八条 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条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89年4月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七十七条 行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人民法院判决变更,不得加重原告的义务或者减损原告的权益。但利害关系人同为原告,且诉讼请求相反的除外。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自什么时候起施行

(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26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7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2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二审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四项规定,提起诉讼应当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三、行政诉讼法全文2022

1、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2、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3、2022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全新修订的《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给饱受征收方违法强制拆除房屋、铲除青苗等行为摧残的被征收人撑腰打气。

4、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5、赔偿请求人坚持对作出原行政行为机关或者复议机关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以被起诉的机关为被告,未被起诉的机关追加为第三人。

6、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一起和大律师网的小编一起往下了解吧。

四、行政诉讼范围有哪些

1、?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民法院受理?政诉讼案件的范围,这?范围同时决定着司法机关对?政主体?为的监督范围,决定着受到?政主体侵害的公民、法?和其他组织诉讼的范围,也决定着?政终局裁决权的范围。

2、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 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3、首先,行政诉讼的范围受到限制,只能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对于行政机关的一般规定、决策性行为、以及对个人权利影响不直接的行为,是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

4、行政诉讼的诉讼主体范围有哪些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法院、行政诉讼参加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等)、行政诉讼的其他参与人(比如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和翻译人员等)。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

1、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决定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会同有关方面深入研究,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

2、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3、第一条 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4、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六、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

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对于经过行政复议的案件,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为的,在复议期满15日内,申请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诉讼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行政诉讼法的诉讼时效一般为六个月。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诉讼时效规定为提起诉讼的期限,这一规定不仅混淆了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的概念,而且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困难。

专家导读 行政诉讼的诉讼时效一般是当事人可以自知道该行政行为的6个月内提出行政诉讼,对于不动产等行政事项提出行政诉讼的,可以在规定的20年诉讼时效内提出,具体的诉讼时效也可以结合实际的诉讼事项而定。

行政诉讼的时效期一般为六个月。根据《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是什么

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羁束的具体行政行为,受法律、法规严格的约束,只能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毫无裁量的余地(如税务机关征税,不能自由创设税种)。

中国法律史、国际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和试卷二的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

行政拘留行政诉讼的规定是什么? 以作出行政拘留决定的行政机关所在行政辖区依法提起诉讼; 当事人在提起诉讼前应该申请行政复议,如果当事人如果对复议结果不服的可以进行起诉。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行为不仅包括具体行政行为,也包括行政事实行为。

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 公安局在行政诉讼中属于当事人之一,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但是公安局的负责人或者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出庭应诉。

免责声明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