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构成不作为犯罪的条件是什么

bj03 2025-09-08 法律知识

交通肇事逃逸构成不作为犯罪的条件是什么

1、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肇事人必须采取实际行动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并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2、法律分析:交通肇事逃逸构成不作为犯罪的条件有以下三个:行为人要具有作为义务;能够履行义务而没有履行;不作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

3、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4、交通肇事逃逸构成不作为犯罪的条件有以下三个:行为人要具有作为义务;能够履行义务而没有履行;不作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而产生作为义务的来源大致有四种情况: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5、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于其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不作为犯罪亦有其犯罪构成,也是主客观的统一。通说认为,不作为犯罪的构成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行为人具有作为义务;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不作为之不履行与危害结果之发生具有因果关系。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能否构成不作为犯罪就应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

6、交通事故后的逃逸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经常导致交通肇事案件无法侦破,被害人的损失无法得到弥补,该行为也是交通肇事犯罪中引起被害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7、《刑法》第133条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作了这样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实践中,对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以及有关交通肇事“逃逸”共同犯罪问题的讨论,成为刑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8、《解释》对交通肇事中“逃离现场”这一客观行为,三种场合有相应的不同表述,其含义和法律后果也是不一样的。第五条规定的重罪构成要件,不以逃逸前的交通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为前提条件。

9、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构成要件的内容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从法律规定上看,本罪不属于身份犯。

免责声明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