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肇事逃逸够不够成犯罪 法律上怎么判定肇事逃逸

bj03 2025-07-06 法律知识

法律上怎么判定肇事逃逸

1、“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本规定所称的“1日”、“2日”、“3日”、“5日”、“10日”、“20日”,是指工作日,不包括节假日。

2、酒后驾车造成交通事故,符合《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有关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专家导读构成肇事逃逸的条件有: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4、导读: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是指行为人所谓的“逃逸”行为人的主、客观上无非是正常行驶行为的继续化而造成的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至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5、畏罪心理:肇事者害怕由于造成重大事故而受到法律追究,因而心理压力增大,导至其当时心理第一想法就是尽快逃离事故现场;侥幸心理:肇事时间和地点多是司机决定是否逃逸的重要。事发地点偏僻、时间较晚的,肇事者又会想当然地认为没有目击者,从而铤而走险。

6、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

7、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8、怎么判定是肇事逃逸构成犯罪肇事逃逸构成犯罪的判定如下:主观方面,行为人造成交通事故主观上是出于过失,逃逸行为是直接故意的。主体方面,为主体,任何人只要从事对机动车船驾驶的,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逃逸行为。

免责声明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