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怎么认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认定逃逸存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行为人对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使,主观上没有恶性。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只是进行正常的驾驶行为。
3、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的。
4、对摩托车驾驶员处理意见有:一是认为以间接故意杀人定罪处罚;二是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而量刑幅度上一是以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处罚,二是以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
5、鉴别故意逃逸和无意驶离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判断。从轮胎痕迹进行分析。驾驶人行车过程中,遇到危险情况时,采取紧急制动、打方向绕躲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故意逃逸行为是交通肇事后才发生的,所以现场存制动时的轮胎痕迹或行驶轨迹明显变化,则说明肇事车辆驾驶人知道发生了道路交通事故,应认定为故意逃逸。
6、行为人的行为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情节轻微,或负次要责任、同责任、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行为人若主观上认为后果严重,自己已构成犯罪,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7、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8、如何认定肇事逃逸犯罪中的主观故意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