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私力救济的一种方式。准确认定正当防卫需要把握四个条件:起因条件是存不法侵害,时间条件是不法侵害正进行,对象条件是只能针对实施侵害行为的人,意图条件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权利的行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财产权利的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不应将不法侵害不当限缩为暴力侵害或者犯罪行为。
3、那么,如何界定正当防卫,我认为,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反击行为。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公民享有正当防卫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可以任意实施防卫。
4、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须根据社会变迁和立法精神作出准确把握。①要认识到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
5、司法实践中,个别涉正当防卫案件的处理看似于法有据,但结果得不到社会认同,一个重要原因于有关办案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常理、常情,导致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和适用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认知出现偏差。
6、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任何公民面对公共利益、公民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遭受到正进行的不法侵害时,均有权对不法侵害予以必要的损害。正当防卫作为公民的权利,并不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即使公民有条件躲避非法侵害或求助于司法机关的情况下,公民仍有权实施正当防卫。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