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各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公序良俗原则要求民事主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社会主体成员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它可以弥补法律禁止性规定的不足。
2、其实,《民法典》之前,我国的法律并未明确采用公序良俗的概念。按照权威解读,公序指的即国家的安全、人民的根本利益;良俗指的是人民的道德准则。从这个观点来讲,是否违反公序良俗由法官“按照正当且公平的一切人的道义感”规则来判断。这个看起来太抽象了。其实,笔者我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3、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公共秩序,是指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基本秩序和根本理念,是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相关的基础性原则、价值和秩序。善良风俗,是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可、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特定社会所尊重的起码伦理要求。
4、《民法典》进一步确认和强化“公序良俗”,共提及8次。其中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将公序良俗确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5、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及其发展所必需的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道德。从新公布的《民法典》中直接出现“公序良俗”这一词语有八处之多,如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6、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公序包括政治的公序和经济的公序。政治的公序主要是保护国家和家庭的公共秩序。经济的公序包括指导的公序和保护的公序。现代社会,指导的公序日渐式微,保护的公序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良俗即善良风俗,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基本伦理要求。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