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权、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2、名誉权的侵权适用于侵权责任的认定,也就是过错责任原则,因此认定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应从四个要素进行判断。违法行为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违法行为。
3、社交平台辱骂他人,一方面侵犯他人名誉权,另一方面泄露他人隐私,构成对他人人格权的侵害,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报警要求公安机关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或者向法院起诉要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若造成精神损害的,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4、我国《民法典》中规定公民享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人格权利。公开辱骂他人,侵犯了他人人格,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日常生活中,公开使用恶毒的语言辱骂、诋毁、造谣他人,使他人当众出丑的都是常见的侮辱、诽谤方式,并不会坐牢。
5、恶意诽谤他人名誉会承担什么责任恶意诽谤他人名誉承担以下责任:民事责任。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诽谤行为造成他人精神损害或其他损失,诽谤者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行政责任。
6、侵犯名誉权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7、近日,陈某为提升社交媒体账号热度,增加粉丝量,将外省市一起工地事故的图片视频,发布网上故意称“上海某工地发生事故”以博取眼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目前,陈某被上海闵行警方依法行政处罚。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