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

bj03 2025-06-11 法律知识

一、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律中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1、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严格限制在侵害权益上,侵害他权益包括侵害?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但不包含财产权。这是我国法律第?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是?法上的?个重?进步。

2、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受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3、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律中有下列规定: 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原则 补充适用原则。 此相当于"精神抚慰原则"。

4、第二条 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监护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5、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原则和方法是一个多面态,法律上的精神损害主要有五种形态: 第肉体痛苦构态。这是具有生理能力的自然人所专有的一种生物形态或生理形态的损害,其属于低层次的“一般精神损害”。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精神赔偿解释》、《民法典》对精神损失费赔偿都有相关条例进行规定。

二、关于精神损失费的法律规定

严重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分为5万元、4万元、3万元、2万元和1万元五个等级;一般性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分为8000元、6000元、4000元和2000元四个等级。

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中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在民法典颁布之前,根据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侵权之诉中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但并未明确是否可以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精神赔偿解释》、《民法典》对精神损失费赔偿都有相关条例进行规定。

关于精神损失费的法律赔偿标准如下: 法律规定了三种不同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 对于造成死亡的,应当赔偿死亡赔偿金; 对于造成残疾的,应当赔偿残疾赔偿金; 对于侵害人身,没有造成死亡残疾后果的,应当赔偿精神抚慰金。

导读: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当中是不包括有精神损失费用的,只包括有物质方面的损失费用。这也就意味着在刑事诉讼过程当中,如果提出附带民事赔偿的话,起诉为主张精神方面的赔偿的费用,人民法院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支持的。

三、精神损失费赔偿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受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消费者精神损失费赔偿标准有严重精神损害的和一般性精神损害两种。严重损害精神赔偿分成五个等级,最高可获赔5万元。精神损失费的赔偿范围包括自然人的人格权利受到非法侵害,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等。

我国并没有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作出规定,更没有上下限。不过目前我国极个别地区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上限规定,如有的省高级人民法院规定: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数额一般不得超过5万元,确有特殊情况的,赔偿数额也不得超过10万元。

1受害人残疾或死亡的,受害人或其近亲属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应予支持。对于未构成伤残的受害人提出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讼请求,由受诉法院根据个案情况从严掌握,一般不予支持。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精神损失赔偿标准为:严重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分为5万元、4万元、3万元、2万元和1万元五个等级;一般性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分为8000元、6000元、4000元和2000元四个等级。

四、赔偿精神损失费的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2、《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致人精神损害的责任承担方式。《解释》参考了民事精神损害赔偿有关规定,同时结合国家赔偿审判实践,对此进一步细化,既体现了法律适用的精细化,也增加了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

3、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损失费”,在法律上的说法是“精神损害赔偿”。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4、精神损失费赔偿标准是什么 没有明确赔偿标准,依据下列情况确定: 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侵权人的过错程度; 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5、专家导读 侵害人的过错程度。侵害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受害人精神受损害的程度和后果。侵权行为的方式、场合和范围。诉讼时当地的经济状况。

6、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五、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规定

《民法典》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 民法典第1183条规定,侵害他权益,造成他?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并非只要侵害到人身权益,被侵权人就可以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本条规定需“造成严重精神损害”才能够获得精神损害赔偿,“严重精神损害”是构成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定条件。偶尔的痛苦和不高兴不能认为是严重精神损害。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受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精神赔偿解释》、《民法典》对精神损失费赔偿都有相关条例进行规定。

但该条规定在法律适用上尚存在不明朗之处。审判实践中有必要梳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司法适用中的疑难问题,并对第九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作出合理的解释,以促进适法统一。

依据民法典,被侵权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必须同时符合两个基本条件:行为人侵害的,必须是他人的人身权益,而不是其他权益。

法律分析: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自然人在人身权或者是某些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其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并遭到精神痛苦时,受害人本人、本人死亡后其近亲属有权要求侵权人给予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

导读: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规定是只限制在侵害者的人身权益之上,包括了健康权、生命权、隐私权等等。赔偿的主体是直接受害人,对于间接受害者,是不给予赔偿的。

六、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什么时候确立的

1、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有本法第三条或者第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损害的,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2、《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致人精神损害的责任承担方式。《解释》参考了民事精神损害赔偿有关规定,同时结合国家赔偿审判实践,对此进一步细化,既体现了法律适用的精细化,也增加了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

3、202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布,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21年2月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3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21年2月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3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

6、一般性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为一千元——三千元; 严重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为三千元——五千元; 侵害人是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一般按照公民赔偿标准的五——十倍予以赔偿。

免责声明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