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刑法分论概述 第一节刑法分则体系第二节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 案例导入 被告人凌某,1986年5月5日出生。2002年4月30日,为了勒索钱财,被告人凌某将高桥镇小学一名8岁学生绑架,然后打电话向学生家长索要人民币5000元。
第一章 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七十七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刑法共两篇十五章四百五十二条,主要内容有:第一篇总则共五章一百零一条。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和刑事责任,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共同犯罪和单位犯罪。
第七十条 【判决宣告后发现漏罪的并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现行刑法根据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修正。共十章,452条。
刑法分则罪名有哪几种类别第一类:危害国家安全罪本类罪包括背叛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叛逃罪;间谍罪;资敌罪等。
【导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章分别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刑法第四章是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刑罚规定,刑法第五章是对侵犯财产罪的刑罚规定。其中第四章的人身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民主权利主要指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分则的规定 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分则第四五章罪名 第六章分别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二百五十一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___。 A.犯罪的同类客体 B.危害行为的形式 C.犯罪对象的特点 D.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正确答案:A 解析:我国刑法分则主要是根据某一类犯罪共同侵犯的某种社会关系,作为分类的标准,即同类客体。
解析:我国刑法分则主要是根据某一类犯罪共同侵犯的某种社会关系,作为分类的标准,即同类客体。 以上是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___。A.犯罪的同类客体B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___。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是以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同类客体为依据;对犯罪进行排列,则主要是以各类各种犯罪的危害程度为依据。
例如生命权、健康权、妇女的人身权利以及人身权名誉权等都属于人身权利的范畴,只要这些权利受到犯罪危害,人身权利就成了这些犯罪的同类客体。只有依据同类客体,才能对犯罪作科学的分类,建立严密、科学的刑法分则体系。
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依据即以犯罪同类客体为主,以犯罪主体或者惩治犯罪的特殊需要为辅,根据此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
犯罪分类排列的依据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是以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同类客体为依据;对犯罪进行排列,则主要是以各类各种犯罪的危害程度为依据。
解析:我国刑法分则主要是根据某一类犯罪共同侵犯的某种社会关系,作为分类的标准,即同类客体。 以上是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___。A.犯罪的同类客体B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___。
解析 C 正确答案:C 解析: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法益。正确认识犯罪的同类客体,有利于对犯罪进行合理分类,有利于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我国刑法分则就是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的。
【法律分析】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依据即以犯罪同类客体为主,以犯罪主体或者惩治犯罪的特殊需要为辅,根据此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
立法者之所以特意在这五个条文中进行强调,是因为在这些基本规定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法定刑更重的罪名,所以有提醒的必要。
其一,法定最高刑不是指对犯罪分子应当判决的具体刑期(即宣告刑),而是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性质和犯罪情节,与其所犯罪行相对应的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处刑档次中的最高刑。
刑法总则 刑法总则是关于刑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以及犯罪和刑事责任一般原理的规范体系,这些法律规范是定罪量刑所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
规定最高限度的法定刑。即分则规范只规定刑罚的最高限度,刑罚的最低限度根据刑法总则的规定确定。例如,刑法第433条第1款前段规定:“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规定限度的法定刑。即分则规范只规定刑罚的限度,刑罚的最低限度根据刑法总则的规定确定。例如,刑法第433条第1款前段规定:“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该款只规定了有期徒刑这一刑种,刑期为3年。
1、犯罪分类排列的依据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是以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同类客体为依据;对犯罪进行排列,则主要是以各类各种犯罪的危害程度为依据。
2、B、刑法针对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 C、行为人对加重结果至少有过失 D、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只能是故意 1一个泰国人在越南贩卖了5公斤海洛因,后进入我国,我国司法机关对其贩毒行为进行追诉并对其定罪判刑。该案在管辖上适用的原则是(A)。
3、我国刑法分则中的大部分罪名是单一罪名。 选择罪名,是指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复杂,反映出多种犯罪行为,既可概括使用,也可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
4、 评价故意杀人罪的刑法规范,是刑法分则关于故意杀人罪的规定。答案: 错误 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是“一般规定”和“具体规定”的关系,因此,在对具体案件进行裁判时,只要适用刑法分则关于某个犯罪的具体规定就可以定罪量刑。
5、刑法分则的体系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体系的编排,在大的犯罪分类上采用了以同类客体为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在同类犯罪的内部则以犯罪的危害程度为标准对各种犯罪进行排列。
6、我国的刑罚的体系分类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的刑罚方法被区分为主刑与附加刑两大类,这种分类实际上是依各刑种能否独立适用而作出的划分。根据刑法典第33条之规定,我国刑法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